K1160次列车35小时广州直达烟台仅需273.5元:为啥避开济南走临沂
2025-08-18 06:04:45
粟裕子女:长子成中将,次子曾为张灵甫遗孀贺寿,女儿为陈毅儿媳
诚邀您点点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便于与您讨论与分享,感谢支持~
粟裕将军去世后,人们在他的骨灰中发现三块弹片,这是他勇敢作战的最好例证,也给后人和家人树立了最好的榜样。
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的杰出将领,指挥了大量的以弱胜强的神仙仗,1955年授衔时,按功授予大将军衔。
戎马一生的粟裕将军,长子成中将,次子曾为张灵甫遗孀贺寿,女儿军衔比陈毅之子还高。
粟戎生幼年时,经历了战事紧张转移。
他坐在一个竹筐里,由挑运电台的战士挑着行军。
虽然形势紧张,但是坐在筐里一晃一晃的也挺有趣,给年幼的粟戎生带来了些许快乐。
1945年,粟戎生3岁了,父亲粟裕按照军人标准训练他学习游泳。
站在河边,粟戎生不敢下水,粟裕便一把将他扔到河里,随他挣扎沉浮。
粟戎生拼命扑腾呼救,脸色煞白,几乎送命,但粟裕不为所动,只是冷冷的看着他。
在这种严苛的训练下,几天功夫,小粟戎生便能在水里自由的游来游去了。
粟裕是身经百战的战将,深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,所以在子女的教育上一向以严厉著称,为的是以后孩子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。
所以,当粟戎生大学毕业分配工作时,粟裕主动安排儿子到云南,在抗美援越的前线参加战斗。
云南前线潮湿温热的气候,让粟戎生很不习惯,而频繁的战斗警报更是搞得人精疲力尽。
但是粟戎生在父亲粟裕的精心和培养下,磨炼的坚强意志让他顽强的克服了这些困难。
粟戎生利用自己大学所学知识,在所属导弹部队发挥技术优势,打下了一架越境侦查的敌机,荣立三等功,为父亲争了光。
1969年,珍宝岛事件爆发,中苏边境战云密布。
在危机重重的时刻,粟裕又把儿子粟戎生安排到北部边陲部队,参与守卫边疆的任务。
这里的军事斗争环境极其恶劣,随时可能爆发战斗,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都很差,严峻的形势考验着这里的每个人。
粟戎生被调到步兵部队,在第一线参与守卫国境线的巡逻和守备任务。
在这里,他从最基层的步兵战术学习,练习射击、投弹、拼刺等基本技术,很快便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步兵指挥员。
他带领战士们修筑工事,加强巡逻,埋设地雷,付出了大量的心血,为祖国的北部边境线筑起了一条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。
艰苦的环境和严峻的战争压力让粟戎生再一次经受住了考验,父亲的培养效果开始显露出来。
15年后,当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时,粟戎生已经是解放军67军参谋长。
这时的他已经有了多次战斗的经验,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高级指挥员。
战前他和父亲讨论作战方案时,粟裕建议他:要把战场侦查放在首位,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。
粟戎生牢记父亲的教导,到了云南前线后,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搞战前侦查。
除了派出大量的侦察兵外,他还实地考察,尽量将各种敌情搞清楚。
针对纵深情况不明,全景不清的难题,粟戎生发挥自己导弹专业的技术优势,利用一架简易的无人滑翔机,将照相机绑扎在飞机上。
通过这种方式飞过越军阵地来实现全景和纵深侦查,获得了非常有用的信息。
后来,粟戎生的工作岗位不断提升,从67军军长,直到北京军区副司令员。
他始终把父亲粟裕的教导放在心上,以当兵就是为了打仗的思想来开展训练,要求部队必须有坚强的“首战用我,首战必胜”信念。
在下基层检查工作时,他先抓战士生活,再抓部队训练,至于迎来送往等一概置之不理。
他每到一个连队,都要询问食堂在落实战士每天两个鸡蛋的标准情况,保证战士们在艰苦的训练之余能保持充沛的体能和身体健康。
我们国家和平时间比较久,部队40年没有打过仗,很容易出现骄傲懈怠的现象。
粟戎生在下部队时,很注意检查战备训练情况,特别是实弹训练,督促每个战士每年投实弹一次。这方面部队经常做不到,主要原因还是怕出危险。
粟戎生批评这些部队主官的保守思想,告诉他们部队就是要随时准备打仗,不能打仗,不能大胜仗的部队没有任何用。
慢慢的,在粟戎生的部队里,从实战出发的练兵成为常态,战斗力一直在全军名列前茅。
粟裕将军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粟戎生做出了榜样,把粟戎生培养成了军队的高级将领,为保卫国家和经济建设立下了新的功劳。
次子粟寒生于1947年出生在解放战争期间。
在父兄耳濡目染的感召下,粟寒生参军入伍后来到东海舰队当了一名海军战士。
父亲告诉他,我国有漫长的海疆线需要海军守卫,清朝的覆灭就是从海疆线的失守开始的,我国的海军现在还很薄弱,粟裕的儿子要在这方面为国效力,尽自己的一份爱国之情。
艰苦的海军生涯不是那么太愉快,从一开始登上军舰,粟寒生就呕吐不止,晕船的痛苦始终伴随着他,让他痛不欲生。
上级部门看他这样痛苦难耐,就想把他调整到其他部队,以减少他的痛苦。
粟寒生坚决的拒绝了,他说:我是粟裕的儿子,别人能做到的,我也能做到,我不能给父亲丢脸。
就这样,粟寒生每天都在军舰上坚持生活和训练,虽然不停的吐,苦胆都吐出来了,痛苦的无法自已的时候,他让人把他绑扎在战舰上,强咬着牙坚持,经过反复的磨炼,他终于熬过了晕船这最艰难的一关,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海军战士。
粟寒生在部队时,时刻记着父亲的嘱托,要当最好的兵,为国家的海军事业做贡献。
他积极训练,刻苦学习业务知识,参加了很多次出海训练和备战任务,遇到艰难险阻从不后退,他的成长很快,没有几年时间便从一名普通战士晋升为海军军舰的舰长,驰骋在守卫祖国海疆的辽阔海岸线上。
在长期的海上战斗和生活生涯中,每日都面临着狂风骇浪和潮湿的环境,粟寒生的健康状况受到很大的损伤,还患上了严重的风湿关节炎。
虽然他在竭力坚持工作,但是没有健康的身体做保障,繁重的海上训练和战斗任务是,是难以维持的,最后他选择了离开军队,专业到地方为国家的海洋事业继续发光发热。
他先后在交通部、远洋集团工作,在每个岗位上,他都兢兢业业、亲力亲为的把工作做到极致,后来在远洋集团副总经理的岗位上退休,真正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海疆事业。
粟寒生在尽力工作之余,还在为国家的统战事业积极做贡献。
父亲粟裕指挥的孟良崮战役中,全歼了国民党整编74师,师长张灵甫自杀身亡,留下了遗孀王玉龄一人独自生活。
解放后,国家对王玉龄做了精心安排,生活的很美满。
粟寒生按照父亲粟裕的安排,时常去看望王玉玲,嘘寒问暖,国共战场上的恩怨早已化作烟灰,后辈当以国事为重,把国家统一大业放在个人恩怨之上。
在王玉玲80岁寿诞时,粟寒生还到场祝寿,表达自己全家人对王玉玲老人的良好祝福,也希望国家的统一事业早日完成。
粟裕的女儿粟惠宁是共和国的同龄人,她出生时,国内战争基本都结束了,父母的工作也都稳定了,粟裕笑着说她是“蜜水里长大的”。
对女儿,粟裕自然是要宠爱一些的,在她长大后的婚姻问题上,粟裕为精心选择了陈毅元帅的儿子陈小鲁为她的丈夫,拥有了一个完美的婚姻和幸福的一生。
陈小鲁虽然是陈毅元帅的儿子,但个性温和开朗,为人宽容,工作上刻苦认真,在部队上一直做到上校,是一位优秀的军人。
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他专业后从事商业,也做的风生水起,这得益于他的聪慧的智商和宽厚的情商,使他的事业如虎添翼。
做为粟裕的女儿,粟惠宁对自己的要求也很严格,她不希望借助父亲的光环来拔高自己,但是始终以父亲的标准来要求自己。
按照父亲的要求,她参军来到二炮部队,做为我军急需的军种中从事技术工作,为国家的核心军事工业做贡献。
在部队里,她渴望能参与到高端技术的工作中,能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全部发挥出来,为军队建设做出接触贡献。
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,部队安排的工作都是些琐碎而低级的事情,让她很是困惑。她给父亲写信,希望能调整工作,不要总这样浪费时间
粟裕得知她的情况后,就给她做耐心的思想工作,干事业做工作都是需要有恒久的耐心,才有可能做出成绩。
而这些琐碎的工作就是磨炼耐心的最好方式,只有能耐住性子做工作,能沉下心来,心无旁骛的把眼前的工作做好,在担负重担时才会不负众望。
粟惠宁明白了这个道理后,就愉快的接手了组织的安排,认真积极的做好每项工作。
很快她的努力和认真得到上级的认可,便把她调到技术业务部门,从事最尖端的技术工作。她也在这里勤勤恳恳的工作了一世,为祖国的导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最终获得了大校军衔,算是对她工作成绩的肯定。
粟裕将军一生征战,为国家为民族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,他深知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,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,甚至生命的代价。在子女的教育上,他秉承了这一理念,把严格自律、艰苦奋斗放在培养的核心位置,他的精心培育,使三个孩子都茁壮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。
虽然每个人的岗位不同,贡献也不一样,但是他们都把父亲粟裕的叮嘱放在心上,在任何岗位上都以报效国家为己任,始终坚持为国为民的坚强理念,这才是粟裕将军为我们留下的最值得纪念的精神财富。
2025-08-18 06:04:45
2025-08-18 06:02:29
2025-08-18 06:00:13
2025-08-18 05:57:58
2025-08-18 05:55:42
2025-08-17 07:11:22
2025-08-17 07:09:06
2025-08-17 07:06:51
2025-08-17 07:04:35
2025-08-17 07:02:19
2025-08-17 07:00:04
2025-08-17 06:57:48
2025-08-17 06:55:32
2025-08-17 06:53:17
2025-08-17 06:51:01
2025-08-16 15:03:29
2025-08-16 15:01:13
2025-08-16 14:58:58
2025-08-16 14:56:42
2025-08-16 14:54: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