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流电之父特斯拉传奇一生
2025-05-19 03:45:51
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|论语熙解
“熙计划少儿公益国学班课堂”
子游曰:“子夏之门人小子,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。抑末也,本之则无,如之何?”子夏闻之,曰:“噫,言游过矣!君子之道,孰先传焉?孰后倦焉?譬诸草木,区以别矣,君子之道,焉可诬也?有始有卒者,其惟圣人乎?”
子游说:“子夏的学生,做些打扫和待人接物的事情是可以的,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,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,这怎么行呢?”子夏听了,说:“噫,子游说的有点过了。君子之道先传什么,后传什么,哪有定数?如果将“道”像草木一样加以区别,那就不是“道”了。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曲解呢?从小事做起,有始有终,恐怕圣人也不过如此了吧!”
子游和子夏,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。子游是个“雅人”,他擅长教老百姓弹弹琴、喝喝功夫茶,为此在武城还被孔子笑谈为“杀鸡用牛刀”。子夏更接地气,认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。洒扫进退不光是扫扫地而已,而是一种脚踏实地,从身边小事做起的精神。19.4章子夏“致远恐泥”的说法也可以用到本章,作为子夏对子游说法的反驳。子夏认为做好小事情与实现远大抱负是不矛盾的。相比于子夏,子游确实有点眼高手低,从这里已经出现后世一些儒生不着地气的倾向了。孔子说过“从我于陈蔡者,皆不及门”,包括子游,可见子游也是远未学到孔子思想的精髓。
子夏曰:“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。”
仕:很多人说“仕”就是做官。这不严谨。士者,事也,任事之称也。上古为掌刑狱之官。商、西周、春秋为贵族阶层,多为卿大夫的家臣。春秋末年以后,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。战国时的“士”,有著书立说的学士,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,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,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。如: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、冯谖客孟尝君、苏秦连横等。“士”加单人旁为“仕”,则意味是管人的,也就是从事某项事物之“士”这个团队的管理者。类似于现代社会的“项目经理”或“总监”,统称中层干部。我们在前面说过,有担当的君子把权力当职责,当责任,小人才当作权利,认为是个“官”。所以我们这里把“仕”翻译成“任职管事的人”更合适。
子夏说:“做事还有余力的人,要多学习;学习好的人,要勇于担责承事。”
子夏不愧是接地气做事的人,踏实笃行,自始自终不离知行合一。“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” 既是学习目的和原则,也反映了学问上的权变之道。
事情“优”到了盛极之时,就要考虑是否面临衰落的问题了,是否跟得上形势,是否遇到了瓶颈?要想不衰落,突破上升,就要反身修德,好学内求,升华到更高的学问和行事之道。同样,学而优则仕,与其说是做官,不如说是做事,是承担责任,落实到行动,即“笃行”。《中庸》曰: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,把前面几章子夏的话都概括了。(本文选自《论语熙解》,作者文武,号狮仙)
《大学》曰: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说的就与这一章论语有关。可见子游在本与末的判断上出现了偏差,他对道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,器心比子夏还重。关于道的本末怎么判断,终始怎么把握,我们留待《大学》篇再讲吧!
2025-05-19 03:45:51
2025-05-19 03:43:36
2025-05-18 10:48:11
2025-05-18 10:45:55
2025-05-18 10:43:39
2025-05-18 10:41:24
2025-05-18 10:39:08
2025-05-18 10:36:52
2025-05-18 10:34:37
2025-05-18 10:32:21
2025-05-18 10:30:05
2025-05-18 10:27:50
2025-05-17 17:53:55
2025-05-17 17:51:39
2025-05-17 17:49:24
2025-05-17 17:47:08
2025-05-17 17:44:52
2025-05-17 17:42:37
2025-05-17 17:40:21
2025-05-17 17:38:05